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勒热夫地区的战场,一看就是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当年发生在勒热夫地区的战争,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
1942年初至1943年3月,苏德两军围绕莫斯科以西2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展开了一场被后世称为"勒热夫绞肉机"的史诗级战役。这场持续14个月的拉锯战虽未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般载入教科书,却以惨烈的伤亡数字和复杂的战术博弈,成为二战东线最值得研究的战役之一。
展开剩余75%勒热夫突出部形成于1941年底莫斯科反攻期间,苏军在西方面军左翼撕开了一道宽100公里、纵深150公里的楔形阵地。这个指向西方的"拳头"直接威胁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生命线——连接斯摩棱斯克与维亚济马的铁路干线。希特勒在1942年4月发布的第41号训令中,将勒热夫视为"指向莫斯科的匕首",严令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不惜代价固守。而苏军总参谋部则错误判断德军将在此发动夏季攻势,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承认:"我们过度放大了这个突出部的战略价值。"
1942年11月25日,苏军发动代号"火星行动"的大规模攻势。朱可夫调集西方面军第20、31集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第41集团军,以三面合击之势扑向勒热夫。但莫德尔早已构建起纵深梯次防御:前沿布置雷场与反坦克壕,二线部署88毫米高炮阵地,核心地带则配置了5个装甲师的机动预备队。当苏军T-34坦克集群突破至瑟乔夫卡郊外时,德军第1装甲师的反突击切断了其后勤线。
这位被称为"防御大师"的德军元帅创造了弹性防御的经典范例。他将勒热夫地区划分为6个战术区,每个师保留1/3兵力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当苏军炮火准备时,前沿部队后撤3公里躲避;待步兵冲锋至空旷地带,立即召唤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进行精确打击。德军还首创"移动堡垒"战术,将虎式坦克隐蔽在铁路平板车上实施机动防御。1943年1月的一次战例显示,党卫军"帝国"师在72小时内沿铁路线转换防御阵地达11次,始终保持着局部兵力优势。
至1942年12月15日,苏军伤亡达35万人,损失坦克1,700辆,相当于整个斯大林格战役反攻阶段的装备损耗。
1943年3月,随着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的反击得手,希特勒终于批准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德军第9集团军以"水牛行动"为代号,用两周时间悄然撤出全部重装备。当苏军侦察兵在3月23日进入空荡荡的勒热夫城时,他们只找到5,000具被故意展示的德军尸体——这是莫德尔最后的心理战术。整个战役期间,德军伤亡约30万人,苏军官方公布的47万损失数后被学者修正为逾110万。
这场被德国老兵称为"勒热夫地狱"的战役,其真正遗产在于改变了东线的战争形态。它证明了现代化防御体系对数量优势的抵消能力,促使苏军从"人海战术"转向合成化作战。而莫德尔在此展现的指挥艺术,也预示了后来市场花园战役中盟军遭遇的困境。历史学者格拉克的评价格外深刻:"勒热夫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既反射出德国陆军最后的辉煌,也照见了苏联红军涅槃重生的痛苦历程。"
发布于:云南省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