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梅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屋子学生,眼神里满是期待。她说,教育不是往学生脑子里塞知识,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人。这话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她是南海实验中学的正高级教师,也是全国模范教师,教书几十年,经验丰富。她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培养有正直、善良、勇敢这些品质的人。这些品质,人工智能再厉害也学不来。技术可以帮我们查资料、算数据,但做人的道理,得在生活中一点点磨出来。
现在学生获取知识太容易了。打开手机,点几下,答案全出来了。可黄老师觉得,这不是教育的全部。知识得变成解决问题的本事才行。比如,学了数学公式,不只是会背,还要能用它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比如算账、规划时间。
她举了个例子,班上有个学生,成绩一般,但特别热心,总是帮同学解决问题。她就鼓励这学生把这份热心用在学习上,慢慢地,成绩上去了,人也更自信了。黄老师说,教育就是这样,帮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再把这点光放大。
课堂上,她从不只讲书本。她会问学生,假如你遇到不公平的事,会怎么做?她想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她说,一个好的课堂,得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件有意思的事,是能改变自己未来的东西。
黄老师还提到,技术改变了很多,但教育的根本没变。手机、电脑、人工智能,这些都是工具。工具再好,也代替不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她说,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答案,还有老师的鼓励、引导,甚至是一个肯定的眼神。
当被问到好老师的定义时,她想都没想就说:“得先爱学生。”她觉得,老师不光要会教书,还得懂学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担心什么。她有个习惯,每学期都会和每个学生单独聊一次,了解他们的想法,帮他们解决困惑。
她还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能力面对未来。比如,现在社会变化快,学生得学会适应,学会自己找答案。黄老师班上有个项目,让学生分组研究社区里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交通拥堵,然后提出解决办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让他们觉得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数据也支持她的观点。教育部2024年的报告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引导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学生们希望课堂能更贴近生活,能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黄老师的方法,正好回应了这种需求。
她还提到,教育得有温度。技术再发达,也不能让课堂变成冷冰冰的机器。她说,老师得像个大朋友,既教知识,也教做人。她的课上,学生们不怕出错,因为她总是说:“错了没关系,试试看,总能找到对的路。”
这种教育方式,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从教育里得到什么?是高分,还是能应对生活的本事?黄老师觉得,应该是后者。她说,教育就像种树,知识是肥料,但树能不能长得好,靠的是阳光、雨水和园丁的用心。
她的观点在网上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依赖手机,少了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人觉得,老师应该多教点生活技能,而不是只盯着考试成绩。这些讨论,恰恰说明了黄老师的理念有多接地气。
她还提到,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很多国家开始学习我们的方法,比如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她说,这让她觉得特别骄傲,因为中国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教育理念。
黄老师的故事,让人觉得教育不只是学校里的事。它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她的课堂,像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也看到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教育,谁不想要呢?
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