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中描绘的明教,堪称武林中最为庞大的组织势力。这个起源于波斯的宗教团体,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在中原武林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根基。更令人瞩目的是,明教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转型为反抗元朝暴政的义军核心力量,最终助力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华夏复兴的伟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明教称为当时天下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也毫不为过。
能够跻身明教高层的人物,无一不是当世罕见的杰出人才。然而在众多耀眼的高层人物中,却有一位存在感极其微弱的高手,他究竟是谁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的描写虽然精彩纷呈,但某些设定也反映出一定的思维定式。比如在明教的组织架构上,设置了左右光明使者、四大法王和五散人等职位。从管理角度来看,这些高层之间并无明确的隶属关系,若没有强势教主的统领,整个组织很容易陷入分裂状态。
从表面上看,明教似乎实行中央集权制,但具体运作时却更接近分封制。金庸先生有个创作特点:常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小说角色作衬托。这在历史背景的小说创作中本属常见手法,但金庸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让这些历史人物不仅在地位上低于虚构角色,在武功修为上也明显逊色。
展开剩余73%明教高层中,左右光明使者杨逍和范遥,四大法王紫衫龙王黛绮丝、白眉鹰王殷天正、金毛狮王谢逊和青翼蝠王韦一笑,都是虚构的传奇人物。而武功地位明显低一个档次的五散人,却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半仙级人物。
与光彩夺目的光明使者和法王相比,五散人的戏份要少得多。在以武为尊的武侠世界里,五散人的武功确实逊色不少。即便是其中武功最高的冷谦,也远不是四大法王中垫底的青翼蝠王韦一笑的对手。更关键的是,五散人在故事中更多扮演着功能性角色:
周颠负责插科打诨,增添喜剧色彩;冷谦被塑造成一个极端惜字如金的怪人,从不多说半个字;说不得和尚的乾坤一气袋,在关键时刻助张无忌完成九阳神功大圆满;彭莹玉算是表现最突出的,曾独战六大门派的八位高手。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彭莹玉本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在梁羽生笔下更被描绘为天下第一高手。但在《倚天》中,他却沦为了一个打杂的角色。
然而以上几位还不是最惨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五散人中还缺一位未被提及——铁冠道人张中。他在整部小说中存在感几乎为零。或许金庸先生本可将五散人缩减为三或四人(某些影视剧确实这样改编过),但为了保持数字上的对称美,最终还是保留了五散人的设定。
从更深层次来看,阳顶天暴毙后明教陷入数十年的内乱实属必然。反倒是书中提到明教在历史上大多时候都能平稳传承的说法显得不太可信。因为从文中描写可见,明教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教主选拔和继承制度,对高层人事安排也缺乏系统规划。
明教教权并非建立在领导才能、发展方略或管理能力之上,而是完全依赖于武功高低。阳顶天在位时能镇住场面,全凭其冠绝天下的武功修为。但就是这样一个绝顶高手,生前竟未做任何继承安排,对教内斗毫无察觉,甚至对妻子的长期出轨都蒙在鼓里,最终因急怒攻心而亡,险些导致明教覆灭。
这说明明教稳定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位武学天赋超凡、武功登峰造极的教主,而这种人才可遇不可求。虽然明教高手的整体实力不逊于六大门派,甚至略胜一筹,但要代代如此却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六大门派至少都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少林派更是延续千年,历经数十代积累,尚不能保证每代都出绝顶高手。华山派、崆峒派和昆仑派的没落就是明证。而明教高手多为野路子出身,要么自学成才,要么机缘巧合拜在某位高人门下,这种成才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从杨逍、范遥到四大法王,再到五散人,无一人出身名门大派,他们这一代也未见培养出能传承武学的杰出弟子。若非张无忌横空出世,待这代人老去后,明教很可能在数十年内迅速衰微,彻底丧失与六大门派分庭抗礼的实力。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